创新校地合作机制 推进产学研有机融合

2021-11-26

  本站讯 2021年,山东省水文中心与河海大学、潍坊市人民政府共建河海大学智能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开辟了水文行业、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融合发展先河,努力打造新形势下智慧水文战略合作新载体,走出了一条“顶天”技术、立地“应用”的科技赋能水文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行业主导,首创水文科技高端智库。适应社会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是“大水文”发展之路。省水文中心以省水文计量检定中心实验室为基础,招才引智、招院引所,在全国率先创办了首家以水文科技为主的地方研究院,填补了国内空白。与研究院联合组建了7个技术研发团队,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特聘专家2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博士以上专家教授50名。依托河海大学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山东水量计量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围绕数字孪生、生态水文、洪水预报预警和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应用,深入探索水文基础研究、高端装备研发、数字化水文建设、水生态治理等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产业化实现路径。山东水文创新按下加速键,科技成果频出,2021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奖2项,厅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科技专利4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基层实践经验为国家水文治理体系贡献智慧,配合水利部水文司、水土保持司起草了《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文监测仪器计量管理的通知》、《水利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并积极推动建立水土保持计量检定试验基地。同时,创新服务方式,与山东省气象局联合开展翻斗式雨量计监测数据比对试验及技术交流活动,探索出水文气象业务联动模式。

  二是政府推动,促进校地深入合作建平台。校地合作,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机制的融合。2021年3月,由山东省水文中心、河海大学、潍坊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研究院落户潍坊市。研究院发展定位以战略咨询、基础研究、科技研发为主,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水文高端智慧平台。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上体现了三方合建的原则,明确研究院为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质,经费来源为财政补助;建立了联席会议决策、技术委员会指导、秘书处协调、研究院执行的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制定了项目管理、绩效考核、财务评审等管理办法。研究院运行以来,潍坊市、寒亭区两级政府在办公场所、人力配置、人才待遇、经费保障、项目拓展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研究院的落地生根和良性运行。今年以来,研究院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已与30多个市(县、区)达成合作意向。其中,潍坊市寒亭区智慧污水管理平台已投入运行,坊子区自然灾害普查项目正在实施中,山东省取用水数据质量现场核查项目已完成,应急管理部堤防险情隐患快速巡查空中成套技术装备攻关揭榜项目正在联合研制中。

  三是科技赋能,壮大水文科技力量鼓实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省水文中心以研究院为载体的人才战略和机制创新,打通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人才结构通道,形成了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各展所长”的氛围。已通过科技成果评价2项;获批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创新研发平台,逐步形成以科技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结合山东水情,启动了海水入侵及盐碱地改良、东营市河湖健康评价、防灾减灾综合数字化平台、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研发、农业用水总量监测、黄河三角洲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等多个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水情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东营市水文中心依托研究院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5G+、人工智能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的构想,已列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十四五”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陆海水文项目纳入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四是区域协同,破解水文科技短板用实策。紧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瞄准流域系统治理前沿技术,构建校地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潍坊市潍河流域水文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水文生态重点实验室建设相继启动。潍河流域水文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建设由潍坊市水文中心牵头,潍河沿线市(区)政府参与,重点建设天地空一体化水文感知网、防洪减灾联合调度一体化平台、水文水生态智能监测设备研发推广应用等,推动智慧水文提档升级。黄河三角洲水文生态重点实验室项目由东营市水文中心、研究院共同建设,利用跨平台系统开发技术、多模型洪水预报方法、数字孪生技术、云技术等,开展小清河、支脉河、沾利河典型流域河湖健康评价、防灾减灾综合数字化平台搭建、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研发、生态水文监测等,实现动态交互、实时融合、仿真模拟。

责编: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