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一甲子 服务首都保安澜——写在北京市水文总站成立60年之际

2023-04-21

  本站讯 1963年,2023年。两个意义深远的时间坐标,连缀起一段波澜壮阔的水文发展征程。

  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水文总站夯实基础、苦练内功、改革创新、砥砺奋进,水文监测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水文站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并积极开拓服务领域,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站在新起点,感受北京水文事业的沧桑巨变,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振奋人心。

  从零起步到全国领先

  水文,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行业。它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观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直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服务。

  据《晴明风雨录》记载,北京地区的水文观测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经过专家考证,清雍正七十一年(1730年),清政府在永定河上设立‘水志’(古代水尺),用于报汛需要。”北京市水文总站工作人员说。1912年,永定河河务局在卢沟桥建水位站,正式开始进行水位观测。1918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负责水文监测,是华北地区最早的水文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内忧外患,战火纷飞,北京水文事业一度风雨飘摇。水文测站多由雇佣的“测夫”一年进行若干次巡视,所有测验项目大多模仿国外式样,原始记录用英文书写。至1949年末,北京市五大干流水系共有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27处。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祖国的热潮中,老一辈水文人发扬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克服居住条件差、测验设施简陋、测验环境恶劣诸多困难,使北京的水文事业逐步走向正轨。

  1963年,北京市水文总站正式成立,水文业务全面系统地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水文工作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式开启了北京水文事业新征程。

  北京市水文总站工作人员介绍,进入新世纪,北京水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对水文需求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北京市出现连续干旱的天气,各种水问题层出不穷。为解决首都面临的水问题,水文业务不断拓展。

  过去的十年,北京水文认真落实“大水文”发展思路,立足于首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服务,深入推进水文改革发展进程,水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水文现代化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水文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组组数据道出了北京水文事业的显著变化: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布设各类水文站点2495个,包括水文站120个、雨量站245个、水质监测站点834个、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点952个、水生态监测站点166个、墒情监测站点175个,每年可提供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约500万组。

  “北京已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监测手段先进的水文监测站网,全市站网密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北京市水文总站总工程师黄振芳说。

  从水文监测站网不断完善,水文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到水文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水文信息服务不断拓展;再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水文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时代在变迁,北京水文人奋斗的步伐从未停歇。

  全面筑牢首都水安全屏障

  每年汛期,洪水、山洪、城市内涝都会成为不可回避的风险。全面筑牢首都水安全屏障,成为北京水文“哨兵”义不容辞的责任。

  准测快报,服务首都防汛减灾——

  北京水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文水资源集成平台、网络报汛系统和北京市雨水情综合业务系统,开发了“北京水文APP”,为防汛调度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建立了以“北京模型”为基础的水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开展重要河道断面、大中型水库洪水风险分析,提升了北京市洪水预警断面覆盖度,提高了发布效率。

  准测快报、科学研判。北京水文先后成功应对2012年“7·21”、2016年“7·20”、2020年“8·12”、2021年“7·12”等强降雨过程,多次向社会公众发布山洪预警风险提示性信息,在防汛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测验条件、技术手段、设备设施不断改善,水文现代化发展不断推进,我们的服务形式从简单的水文测验、水情测报、水文分析计算拓展到集综合监测、分析评价、预测预报、理论研究于一体的水文服务。”北京市水文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从无到有,构建地下水水位监测新格局——

  北京水文自1978以来开展地下水水位人工监测工作,1999年开始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井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地下水水位专用自动监测井达到952眼,形成“布局合理、专井专用、自动监测、实时评价”的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水位、开采量双控考核,为全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积极实践,服务水生态文明创造新佳绩——

  2009年北京水文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开展水生态监测,截至2022年,水生态监测站点由22个增至166个,评价水体由17个增至148个,涵盖全市五大流域、主要河流、水库、湖泊和全部湿地,动态实现全覆盖。为强化水生态系统生境变化监管,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开展全市河湖有水河长和有水水面遥感监测。通过对河湖生境指标、理化指标、水生生物等水生态要素的监测,分析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情况,定期向社会发布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对加快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科技,智慧水文迈上新台阶——

  北京水文近年来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遥感等技术,构建现代化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建成水文水资源集成平台,构建全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字孪生与三维仿真,开展鱼类和贝类eDNA监测,开发鸟类AI智能识别自动系统,研究自动蒸发器,填补了自动蒸发站在结冰地区实现自动监测的空白。

  60年沧海桑田,60年成绩斐然。

  北京水文工作在站网建设、科技创新、水文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先后荣获水利部大禹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市水务科学技术奖共计百余项。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风雨兼程一甲子,砥砺奋进铸辉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力的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水利现代化建设,水文要先行。”北京市水文总站党委书记、主任王伟说,“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引,坚持‘转观念、抓统筹、补短板、强监管、惠民生’,全力服务北京水务‘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的发展目标,构建覆盖全面的‘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体系,不断提升水文智慧化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水文服务。”

责编:瑶薇

 

相关内容